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MR弥散加权成像监测核苷类药物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前后肝脏ADC值变化的意义。方法 26名经临床诊断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后6个月后行MRI并测量肝实质ADC值。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ADC值差异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治疗前后ADC差值与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透明质酸(HA)、甘氨胆酸(CG)治疗前后差值的相关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6名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肝实质ADC值为(1.619±0.161)×10-3 mm2/s低于治疗后的(1.842±0.160)×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8,P=0.000)。治疗前后ADC差值为(0.222±0.172)×10-3 mm2/s,PIIINP差值的均数为(51.886±22.957)ng/ml,HA差值的均数为(21.345±13.584)ng/ml,CG差值的均数为(12.830±15.962)ug/dl。活动性乙型肝炎经核苷类药物治疗前后肝脏ADC差值与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差值及透明质酸(HA)差值的相关性(r分别为0.614和0.413,P值分别为0.001和0.036),而与甘氨胆酸(CG)差值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18,P=0.114)。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测量肝脏ADC值可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测量肝脏ADC值可以作为评价核苷类药物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手段。以作为评价核苷类药物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手段。
-
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