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炼山是我国南方林区清理林地的一种传统方法。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应用培养和非培养(PCR-DGGE)等传统与现代分析方法分别对火烧迹地土壤肥力演变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非炼山对照区相比,炼山1周后土壤剖面表层土壤(0—3 cm)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显著地高于对照。虽然中层土(3—25 cm)中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指标也呈现出与表层土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层土(25 cm以下)却呈现出无规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炼山4个月后,除磷含量外,土壤剖面各土层土壤中理化性状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非炼山对照区土壤。同时,炼山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对照区土壤,虽然表层土壤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剖面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却显著低于对照区土壤。说明炼山无助于长效提高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此外,虽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在不同土层的变化不均一,但无论是炼山1周或4个月后,炼山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的下降,说明炼山方式也不利于桉树人工林,尤其是表层土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
单位中国科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