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上海拥有较之中国过去任何时期更密集和更高的地方商业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公众空间被认为一扫昔日的女性化、商业化和洋化。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新民晚报》的文本透视在"文革前17年"中社会主义城市上海的商业和消费空间。1949年后党对上海商业空间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造可视作一种"规训",是计划经济对商业空间的束缚。如充满社会主义运动内容的被"武装"起来的橱窗,在种类和数量上重新规划的百货商店格局。然而,《新民晚报》文本中的社会主义上海的商业空间也有大量溢出权力控制"框架"外的内容,消费者的身份并未完全消失,市场活动的空间也未完全关闭。这种报纸自身话语的矛盾和与当时政治氛围的矛盾,既是社会集体意识和心性的表现,也体现了报社内部在新闻生产时人员、流程的复杂性,是"新闻场"、"社会场""权力场"交织作用、彼此斗争的结果。

  • 单位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