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之于现代小说,正如艾略特之于现代诗歌,毕加索之于现代绘画,都可以说是该领域中现代主义艺术的高峰。《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称《肖像》)是乔伊斯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成长小说,更是他从传统走向革新的一部实验小说。
  本文试图通过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来分析乔伊斯的实验小说——《肖像》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便更好地阐释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悖论式成长过程:成长是一种不稳定的运动,其中杂糅着各种失败和挫折,而这些失败和挫折正是构筑艺术道路必不可少的元素。
  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框架,主体部分分别以《肖像》中主人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时期为时间主线,通过运用德里达和福柯的理论分析主人公苦涩和刺痛的成长:揭示出主人公的呈“圆圈式的”逆向成长模式,并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的挤压和压迫正如处于一个“圆形监狱”式的社会权利的监督系统中,充分凸显了个人被意识形态构建,被隐而不见的权力所压抑的艰难成长道路。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乔伊斯通过创新的写作手段,生动地描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心灵的成长过程,并表明成长的过程中看似的挫折以及压迫远非可以被忽视,而是艺术家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磨练,并且正是这些挫折和压迫丰满了艺术家(斯蒂芬)的成长历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