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次类型大学生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的作用大小认识不同.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六个途径中,不同途径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影响效果不同,总的来看,传统的道德教化模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党团组织、班主任、辅导员的教导途径作用有限,"两课"的主流途径地位不明显.对此,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高校要因"生"制宜,疏通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通道,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