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移情理论的提出和当时的康德哲学、英国道德情感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在现代关怀伦理学下,移情又进入了伦理学领域,追求自我对陌生他者的同情和理解。在文学阅读中,读者为虚构人物的苦难而动情,却不能产生后继道德行为,伦理和虚构本身发生了冲突。笔者尝试以现象学为依据,对移情说的发生机制进行重新思考,探讨自我与文本移情何以产生伦理情感,并从C·巴特森的"同情-利他行为理论出发",对移情产生伦理行动这一命题进行阐发。